太阳集团城官方app

“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系列活动第十三期 ——专访谭民裕老师

发布日期:2023-11-02 09:58:50 点击量:

202310月14日,澳门太阳网城官网党委开展“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第十三期活动,专访无机化学谭民裕教授。学院副院长唐瑜、党委副书记贾静、近年选留青年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工作人员等参加了访谈。

图片1_副本.jpg

苦孩子出生

湖南农村出生的谭民裕,从小开始便承担起家里的活儿,“早上五点就爬起来去放牛、割草,八岁就上山砍柴,十岁便跟着妈妈下地干活”,小时候的谭民裕大多时光都是在田野里度过的,讲起他拾田螺、掏鸟窝、下河抓鱼的经历,谭老师总是洋溢着笑容,生活虽然艰苦,但他总能在艰辛岁月的夹缝中找到光亮,也正是这样积极阳光的心态,伴随着谭民裕的一生,让他在面对求学、工作、生活的重重困难中乐观豁达、向阳向上。

图片2_副本.png

(1961年,谭民裕在莱比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艰苦求学路

“算上我,家里一共七个兄弟姐妹,供不起这么多孩子上学”,谭民裕说起自己小时候求学的故事,从小的经历就让他坚定“一定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谭民裕无比珍惜在教室上课的机会,“小学的时候我几乎年年排名第一”,当时他所在的蓝山县里只有一所初中,每年招收的人数又少,在得知自己考上初中时,谭民裕激动地“捂着被子偷偷哭”,他知道,自己又可以继续上学了。

初中毕业后,当时蓝山县没有高中,家里也负担不起去湖南其他大城市读高中的高昂费用,一时间,谭民裕的求学之路仿佛走到了尽头。但机会总是眷顾每一个努力追梦的人,在湖南广东两地做小贩生意的哥哥无意间打听到广东连州中学补招20名高中学生,便鼓励谭民裕去试试,有着厚实学业功底的谭民裕一考便中,在哥哥的支持下,谭民裕便赴广东继续他的学业。

图片3_副本.png

(谭民裕在莱比锡大学做博士论文实验,摄于1959年)

“食??刮矗俊本攀?旮吡涞奶访裨R谰赡芩婵谒党黾妇湓劣铮??谒?粮咧惺保?愣?闹行⊙Ф际怯迷劣锸诳危?砦??贤薜奶访裨L?欢?膊换崴担??倌阉?裁幌牍?牌????爬舷缑刻煅?霸劣铮?植棺抛约涸谟镅陨系牧邮啤;?登珊希?舱?怯镅岳?眩??挠镂摹⒗?返任目瓶颇坎皇呛芾硐耄???А⒒?С晌?饲肯睿?拔业幕?г诎嗌隙际堑谝幻?保??说某萋忠残碓谀且豢瘫阕??似鹄矗?访裨:突?Ы嵯铝瞬唤庵?担??タ擞镅怨匾布负醢樗孀潘?恼?銮笱Ь????/span>

在自己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下,1952年,谭民裕终于考上了武汉大学。重新踏上求学路,这次陪着他的,除了自己,只有一个旧蚊帐、一床旧被子,和姐姐亲手做的两双布鞋。前路再艰难,谭民裕仍然坚定昂扬的向前走着,因为他坚信那些吃过的苦、走过的路、流过的汗水和深夜里淌下的泪,都将值得。

大学的日子依旧清贫,“我没有吃过一个水果,也没有吃过一个鸡蛋”,谭民裕讲到,当时的伙食是国家供给的,他在大学里从未花过家里的一分钱,仅靠着每月一块钱的助学金生活,他精打细算,也仅能满足理发、买纸笔和日常的生活所需,也正是要省那几分钱的路费,他大学四年也未曾回过家。但清苦的生活一点也没有压垮谭民裕,除了继续学业之外,他积极入党,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还担任团员干部,在班级和学生会文体部发光发热,自称“万金油”的他,活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在运动场上、在实验室内、在大舞台上……随处可见他的身影,他将大学生活过的火热,一如他那颗对待生活坚韧而热烈的心。

图片4_副本.png

(1959年,谭民裕参与莱比锡大学留学生文艺演出招待外宾)

出国留学记

命运没有辜负这个拼尽全力勇敢追梦的湖南伢子,1956年,谭民裕高教部(现教育部)指派到民主德国(现德国)学习稀有元素化学,而他是武汉大学那一批仅有的四个留学生之一

图片5_副本.png

(谭民裕(左4)和化学专业留德研究生同学)

谭民裕卖掉了陪伴自己四年大学时光的所有家当:那床被子、蚊帐和草席,买了一件蓝布衬衫,赶赴北京外国语学院参加出国前的培训,19567月,乘坐火车远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而那趟长达300多小时的列车徐徐向前,载着追梦的谭民裕,坚定的走向他新的人生篇章。

在莱比锡大学的第一年,谭民裕一如当年高一学习粤语那样,开始攻克德语关,他要求自己每天记读150到200个德语新单词,时常练到嘴角出血,直到全部记牢才会满意的入睡,“我初高中学英语,大学时学了俄语,到德国去又学德语,研究生阶段学法语,后来又学了日语,加起来学过五门外语。但由于时间关系和种种原因,其实并未学好每一门外语”

图片6_副本.png

(1959年莱比锡博览会参展中国代表团与展馆人员和部分留学生合影,后排右3为谭民裕)

在德国留学的五年里,国家每年给每个留学生每月320马克的助学金,而正值当时国内经济困难,谭民裕主动将自己节省的2000多马克上交国家,是留学生中上交钱最多的人,用四年的钱上完了五年的留学之路,也因此受到大使馆的表扬。这个湖南农村出生的年轻人用他朴素的方式回报着他深爱的祖国,他也曾多次受国家委派,以随团秘书、翻译、专家等的身份分别赴苏联、波兰、德国、法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访问考察交流。

结下西北情

“我受党的培养和国家的重视,党和国家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在谈到回国后是何等缘由到坐落大西北的兰州大学工作时,谭民裕坚定的说道。1961年6月,谭民裕完成学业回国,在高教部等待分配,前四个分配方案都是同意谭民裕回母校武汉大学任教;但同年8月,高教部召集重点大学校长在北京开会,商讨制定高教60条方案时,江隆基校长提出要支援西北,点名要谭民裕去兰州大学,作为共产党员,没有任何理由不服从组织的重新分配,谭民裕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西北的火车。

图片7_副本.png

1995年,摄于兰州大学本部校园)

“在兰大,我是受重视的。”初到兰州大学的第二天,时任兰州大学校长的江隆基在家里接见了谭民裕,并勉励其“克服困难,安心工作,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随后的两天里,学校教务长崔乃夫、化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大江等也分别接见谭民裕及鼓励谈话,学校还特批给他五千块钱科研启动费,同时补助了三丈布票和三斤棉花。“兰州的冬天很冷,土夯的马路上尘土飞扬,出门一会儿,鼻孔就变成两支黑烟囱”,但住在化工楼上的谭民裕,还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了西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他的关照和温暖,在实验室里开启了他在兰大化学系的新篇章。

一生化学情

“文革”前后,兰大化学系有机化学最强,无机化学还排不到前面,但在谭民裕、杨汝栋、史启祯、邓汝温等学科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1990年,兰大化学系成为全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无机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全国无机化学第八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谭民裕也于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生导师。谭民裕曾建议胡之德校长说,化学院的院训里要加上“团结”二字,是的,正是在宝贵而朴素的“团结”精神凝聚下,谭民裕、杨汝栋、邓汝温等老一辈兰大化学人坚守奋斗,才让兰大无机化学得以快速发展。“踏实”“奋斗”“坚持优良学风”是谭民裕对老一辈兰大化学人总结的关键词,“认真实验、详细记录、努力思考、勤做实验就是兰大化学人需传承的作风”。


图片8_副本.png

(1961年8月,谭民裕在莱比锡大学留学生学院)

在兰大化学系,谭民裕主要给研究生教授稀有元素化学课程,并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在科研工作上,谭民裕曾发表高水平论文三百余篇,曾获得教育部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诸多奖项。在人才培养上,谭民裕共培养了41名硕士、22名博士和2名博士后,其中不乏有甘新民、唐宁、刘伟生、张文军、鲁统部、苏成勇、唐瑜等杰出的青年才俊,在科学研究、政务管理等领域做出了优异成绩。至今,已有20多位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院长、省厅局长等职务。

谭老客厅最醒目的位置挂着一个“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1956年入党,67年的党龄,谭民裕这位老党员用一言一行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用跨越时代的“本色”精神默默感染着身边的师生,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超过70%的人成为了光荣的中共党员。

谭民裕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常常和学生一同爬兴隆山,一起在家里做饭、打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让他备受学生尊敬与喜爱。心系教育、关爱学子是谭民裕一生不变的情怀,80岁生日这天,谭民裕与学生们一同出资30万元,在兰大化学院设立了“谭民裕奖学金”,用于奖励无机化学专业学业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他一直在默默注视着兰大化学的成长,关心着化学学子的成长。

图片9_副本.png

2015年6月,“谭民裕教授奖学金”颁奖典礼)

 

“受党教育、为党工作,我尽了自己全部力量;坚守在西北,做好自己的工作,我问心无愧。”谭民裕用一生的艰苦奋斗和热烈勇敢践行着他的初心和使命。

图片10_副本.jpg

 

人物介绍:

 谭民裕,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出生于湖南蓝山县,兰州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有关无机化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稀土化学及配位化学和超分子化学。1956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61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国稀土独居石矿的前处理及其稀土分离”被德国莱比锡大学审定为优秀博士论文,并颁发获奖证书。1986年聘任教授,1990年聘任为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国家教委(含博士点基金)和省科委基金以及横向应用项目等十余项,在稀土配合物及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性能、结构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